引領瘋潮丨打破你對這3件事情的迷思

引領瘋潮︱行銷策略書籍推薦︱名人網紅行銷︱病毒式行銷

引領瘋潮丨書籍介紹

《引領瘋潮》這本書的內容實在太有深度,在開始動手寫這篇文章之前,我甚至呆坐在電腦前整整一小時,只為了思考如何撰寫才能好好呈現這本書的專業,以及不辜負作者寫了這些內容,並且又能以容易理解的方式跟大家分享這本書的重點。

為了讓大家能更明白這本書要表達的事情,我想先拿我過去閱讀過的一本行銷界經典代表作《瘋潮行銷》來與這本書做比較。

瘋潮行銷》講的是這五件事情:社交身價、觸發物、情緒、曝光、實用價值。主要講述如何讓大家瘋了般的「看見」你的產品、「討論」你的產品。

而《引領瘋潮》所要表達的則是完全另一個不同層次、不同深度、不同境界的事情,它講述的是,如何影響所有民眾來願意「採用」一個新的想法、新的行為、一個創新的產品。

這兩者的差別何在?當你想要傳播一個簡單的概念或想法,或是一個熱門的消息或資訊,或是新穎的產品,你希望讓大家都能夠「知道」這件事,這其實不難,你只要把《瘋潮行銷》那幾件事情做好,並且廣告多下一點、多找一點名人網紅來宣傳,很可能就能做到。

但是,當你今天想要做的是,影響所有民眾來「採用」一個與既有事物有所牴觸、會推翻舊有知識、舊有習慣、舊有行為的東西。這時你就不能還傻傻的認為:『我只要讓民眾「知道」這件事就好了,只要大家知道,這東西比現有的東西還要厲害,自然就會自己去採用了。』

總結來說,在這本書中你會學到三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一,為什麼名人網紅行銷丨病毒式行銷無法有效推動改變 (打破你對名人網紅行銷丨病毒式行銷的迷思)

第二,為什麼想要推動改變,就必須使用複雜傳播策略 (關鍵在於有大量冗餘的強連結)

第三,學會分析並運用強連結的三大類別 (我們認識的人、與我們相似的人、與我們不同群類的人)

如同開頭所說,這是一本非常有深度的書籍,再加上書中主要都是以社會運動、重大歷史事件、傳染病歷史、醫學事件等,這種比較沒有那麼生活化的主題做為講解的例子,所以其實不太好閱讀,好幾個段落我都需要看兩遍,因為會看到恍神~不得不說讀起來不輕鬆。

但是!!!如果你不排斥閱讀這種較不輕鬆的書籍,那我絕對推薦你一定要讀一讀這一本書,因為內容實在太值得、太精彩、太令人震驚了(尤其看第二遍更是收穫滿滿)。

引領瘋潮丨精華重點整理

名人網紅行銷、病毒式行銷,原來沒有用?

我想先請大家思考以下這個問題:假設你負責要推廣某項創新技術,你會選擇以下哪個策略,把預算投放在以下哪些人身上,做為你的行銷:

① 一位全國知名大品牌的執行長,光他一位就能觸及幾萬人 (名人網紅行銷策略)

② 十位小品牌執行長,每一位能夠觸及幾千人 (病毒式行銷策略)

③ 某家科技新創公司企業的一小群員工,每個人認識幾百個人 (強連結行銷策略)

在行銷學裡,傳播的方式主要分為兩種:第一種叫做「簡單傳播」 :指的是利用「弱連結」來傳遞你的內容 (弱連結=廣泛的觸及一些彼此毫不認識的人) 將所有資源集中在單一目標的「名人網紅行銷」、與把資源廣泛投到許多不同地方的「病毒式行銷」,都是屬於弱連結 (廣泛觸及) 的簡單傳播。

如果你的目標只是想讓大家都能「知道」這個創新酷玩意兒,那麼弱連結 (廣泛觸及) 就會是你的完美解決方案。但如果你的目標是想讓大家都能「開始使用」這個創新酷東西,那麼①跟②的策略都會有一個共同的大問題:

雖然這樣的策略能夠讓你把你想推廣的東西在短時間觸及到最多人,但這些被觸及到的對象彼此互不認識,社群網絡分布廣泛、距離遙遠、不易有交集重疊,難以從彼此取得社會增強來推動與傳播創新。

假使你身邊根本都沒人在使用這個酷東西,這時就算你看到再大咖的名人在推廣,也不會影響你讓你想要開始去使用。

我們受到某種行為影響的程度,通常不是看整個社會上有多少比例的人這麼做,而是 看「我們認識的人」有多少比例在這麼做。

因此,這時你需要的是第二種傳播方式,叫做「複雜傳播」:所謂的複雜傳播指的是,你想推動的改變是一個與既有事物有所牴觸、會推翻舊有知識、舊有習慣、舊有行為的東西。也就是推動這件事將面對很大的「阻力」,這就屬於複雜傳播的範疇。

因此你運用的策略就不能跟簡單傳播一樣使用弱連結 (廣泛觸及),因為在這個範疇裡,大量觸及是沒有用的。你必須利用的策略是含有大量冗餘的強連結傳播。(強連結=彼此認識、擁有共同社群網絡的一群人)

上面的策略③:把預算投放在某家科技新創公司企業的一小群員工,使用的強連結行銷,就是複雜傳播的範疇。

這樣的策略重點在於,這些人並非分散在社群網路的不同地方,這些人彼此認識,而且同屬於某個社群叢集,這群人不用擔心要面對排山倒海的抗衡力量,反而能夠互相取暖、討論、彼此分享經驗。(身邊若沒有任何人使用這個東西,自然就會對這個東西產生強烈的抗衡力量)

這項策略並不是鎖定 「特殊的人」 來推廣創新,而是鎖定在這個社群網路裡,能夠讓創新站穩腳步的 「特殊地點」 。這項策略的目標,不是要讓所有人一聽就願意採用,而是要準備一個適當的環境,培育對這項創新的支持

明白了上述觀念之後,你還必須知道,複雜傳播裡強連結行銷策略 (大量冗餘) 的三大重點:

① 有多少「你認識的人」使用
假設你今天想推動微信的採用率,你光只是大力宣傳,讓大家「知道」微信是什麼、微信有多好 (大量觸及的弱連結),不會讓人們決定採用,廣告打得再大,身邊若沒什麼朋友在使用,這項科技對你來說就沒太大意義,你自然不會想去用它。

② 有多少「與我們相似的人」使用
假設你想要減肥,而你剛好看上一套減肥課程。這時如果你發現跟你一樣有肥胖問題的朋友,也在上這套課程,那麼這套課程對你的吸引力就會大幅提升。

③ 有多少「與我們不同群類人」使用
假設某團體正號召群眾把臉書大頭貼換成某個圖樣,以表達對同性婚姻的支持,結果你發現,身邊有採用的朋友,背景都十分相似,也就是他們都是這項運動的死忠支持者,在這樣的例子裡,身邊採用者沒有足夠多元性的情況下 (同質性太高),就會為那些非採用者形成一個強烈的阻力。

但如果你身邊來自不同社群的朋友都換了頭貼,你會認為這項運動已經得到廣泛支持,於是阻力會變小,大家就會比較願意去做這件事。

為什麼總是缺乏創新?因為你知道的太多了!

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的資助下,作者與其團隊得以進行以下實驗。研究團隊舉辦了一個科學大賽,並邀請全球各地研究人員組成問題解決團隊。

團隊想了解,研究人員之間的「連結網路結構」是否會影響研究人員的創新能力。他們從大學校園與就業網站上招募了180位資料科學家,將他們隨機分成16個團隊,8個團隊採用煙火結構、另外8隊則採用漁網結構。

煙火結構團隊 ( 弱連結 = 高曝光、低冗餘 ):

一項資訊只要從任何起點傳到中心之後,一下就能向外傳播給其他所有人。資訊在團隊中擁有高曝光,資訊傳播效率高,資訊流達到最大,也就是說,只要哪個人提出更好的解決方案,所有人都會立刻知道。

漁網結構團隊 ( 強連結 = 低曝光、高冗餘 ):

訊息只能從這一點傳到相鄰的另一點,過程有著大量的冗餘,資訊流的曝光度極低。也就是說,每位參賽者只會和自己團隊的其中幾位成員有連結,也只會直接看到這幾位隊友的解決方案。如果想知道遠距隊友的發現,就得等著相關資訊,透過好幾個中間人的傳播,經過幾手才到達自己手上。

研究結果

一開始,由八支煙火結構團隊迅速領先。只要出現了良好的解決方案,短短幾分鐘就能讓每個隊友都知道,而全隊也能迅速就某項策略達成共識。只不過,雖然這些早早出現的解決方案都是「良好」的解決方案,但離「最好」還有一段距離。

而在團隊的所有人都接受了某項良好的解決方案之後,每個人的進一步探索都大同小異,對這個問題開始只有類似的觀點,創新停止了

然而,在漁網結構中,傳播的速度雖然慢,但這反而形成了保護讓研究人員不會因為接觸到其他解決方案而分心,於是得以繼續想出某些眾人意想不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解法。對於資訊傳播而言效率比較低的網路,對於創新探索而言卻能有比較高的效率。

最終的實驗結果顯示,八支漁網結構的團隊都找出了比八支煙火結構團隊更好的解決方案。而且,漁網結構團隊所提出的最差的方案,也比煙火團隊所提出的最好方案來的更好。

實驗於是接著測試,「AI」若與煙火結構團隊與漁網結構團隊相比拚,究竟誰會勝出?實結果令人意外:

AI只會打敗煙火結構的團隊,如果是漁網結構的團隊,反而通常能夠打敗AI,因為演算法也遇上了在煙火結構裡同樣的問題:它們知道的太多了。

要是早早就發現某個很能預測結果的變項,以後所有未來的解決方案都一定會列入這個變項,但這不一定就是正確的或是最好的。

研究人員必須得到一點保護,不要太早就看到那些比較傳統、理所當然的想法,才會找出那些出人意外的解決方案。要先讓人有機會去翻看那些乍看不太可能的成功的變項,才能在最後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案。

而這卻是AI演算法或煙火結構團隊都不太會走的一條路。

想解決複雜問題的時候,或許團隊開會的陣仗不那麼大、不那麼頻繁,會比為了希望維持資訊流動而常常舉行大規模會議來的更好。當會議人數太多,網路連結太過緊密,可能已經妨礙了資訊的多元、探索與創新。

作者丨出版社丨出版年月份丨譯者

作者 Damon Centola
出版 時報文化
出版 2022/02
譯者 林俊宏

使用米雪的推廣連結購書

博客來:https://joymall.co/2x67M?uid1=blog&uid2=37
樂天 kobo:https://r10.to/h61fnK
讀墨 Readmoo:http://moo.im/a/13afqZ

每一本書除了會有書籍介紹之外,
米雪也會一併整理出我認為非常值得大家一起學習的精華重點內容,
若看了米雪的介紹與重點整理而讓你想買書來閱讀,
希望大家可以使用米雪的推廣連結購書,鼓勵並支持米雪繼續產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