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丨你以為的心理諮商 VS 實際上的心理諮商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心理學書籍推薦︱憂鬱症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丨書籍介紹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這本書在講什麼?

故事裡的2位主角:
蛤蟆 (得了憂鬱症去看心理諮商的人)
蒼鷺 (心理師)

壓倒最後一根稻草使得蛤蟆得憂鬱症的導火線,
是源自蛤蟆發生的一個重大事件,以及在這事件後大家對待他的方式。

但整個諮商的討論主軸,其實是在於蒼鷺如何一步步分析並引導蛤蟆理解:
蛤蟆小時候成長過程時的感受,是怎麼造成他現在的行為與心理狀態。

這些感受包括:父親永遠的嚴厲與挑剔;
渴望得到父親的愛與關注,卻一直得不到;
母親忽冷忽熱的態度轉變,讓他永遠無法明白自己究竟做了什麼;
為了得到父母親的認同,或是為了不被挨打訓斥,他開始學習順從壓迫者,
附和、取悅、道歉、倚賴、愧疚,這些行為也就自然地成為他的反射動作。

蛤蟆很渴望得到父母的愛,但同時卻也對他們感到非常憤怒,但不行,他不能生氣,
因為他知道他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順從」,於是他只能被迫慣性地否認與無視自己的情緒
這樣的情緒拉扯與矛盾,大概就是蛤蟆成長的感受。

因此,「童年成長過程情緒上的殘缺」可以說是這個故事主要探討的主題。
如果你經歷的童年是比較不好的,那這本書對你而言一定會非常有感;
反之,這個主題就會對你比較無感一點。

米雪是後者,我對這樣的故事情節是較為無感的,但是!
我完全可以明白為什麼這麼書這麼夯,也覺得它完全配得上大家的喜愛,原因是:

「心理分析」的書籍類型,本來就是現代人最喜歡看的類型之一,
再加上作者在故事中更是帶讀者認識許多心理學專有名詞與對它們的解析,
但絕對不是那種硬生生的解釋,而是以自然有趣的方式融入在故事情節裡面,
讓讀者感覺是在讀心理學的專業書籍,但同時卻又像是在看故事書一般容易。
這確實有別於以往的心理分析書籍,非常有創意啊!

另外是這本書的「主題」,作者會選擇以這樣的主題撰寫,我猜想是因為,
在諮商的過程中,最終發現原來是由於童年經歷的事情,導致長大後的一些特定行為,
這樣的案例一定不在少數,所以我猜這樣的主題也是一個能夠引起廣大讀者共鳴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後我覺得譯者非常舒服自然且順暢的文筆,
是讓這本書的內容能夠很完整地呈現給讀者的一大功臣。

但這本書有一個地方我想要挑剔:
前面的鋪陳都很不錯,但到結尾蛤蟆先生的「轉變」,我是看得有點不知所以,
整本書看完我最大的疑惑是,疑?所以到底是什麼原因讓蛤蟆的心境起了改變與傷口的癒合?

結尾的「成功轉變」實在來的太突然,沒有為蛤蟆的內心變化做更多的描繪,
會讓讀者不太明白蛤蟆究竟領悟了什麼,是這本書讓我覺得唯一很可惜的地方。

但也有吃書的粉絲在貼文中給予米雪這樣的留言:
蛤蟆的每一次諮商就是慢慢轉變的過程,每一次諮商就是在了解真正的自我,
當蛤蟆真正了解自我後,就是他有自信(成功轉變、領悟)的時候。

米雪聽了也覺得很有道理,所以也把這樣的觀點提供給大家! (也謝謝米粉提供不同的觀點😊)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丨我從這本書學到的事情

如上面所述「童年成長過程情緒上的殘缺」
是蛤蟆與心理師在每一次的諮商中探討的其一主軸。

除了對這樣主題的心理探討有更多的認識與理解之外,
米雪自己在閱讀的過程中,還有幾件事也讓我十分印象深刻。

例如:

這本書讓我學習到實際上的諮商過程是什麼樣子,還有心理諮商的真正目的,
其實並不是去說出自己的故事,然後就等著心理師給出正確答案。

以及:

這本書讓我看見心理師在諮商過程中,他們所需具備的專業能力,
讓我真心覺得原來這是一個多麼不容易的角色。

所以針對這兩點,米雪做了以下重點整理,跟大家分享我從這本書學到的事情。
至於在整個諮商中所探討的心理學相關內容,
米雪就留給有興趣的你們親自到書裡一探究竟囉😊

心理諮商是在幹嘛的?

大家以為的諮商

蛤蟆先生在第一次的諮商時說道:

你不打算告訴我應該怎麼做嗎?告訴我怎樣才能感覺好一點。
我已經準備好傾聽你的意見,我會按照你認為最好的方式去做。

這大概是大家普遍對諮商的既定想像:
我告訴你我的問題後,你告訴我該怎麼做,我負責照做。

實際上的諮商

蛤蟆先生在最後一次的諮商時說道:

現在我明白了,一開始的我總是期待得到答案,
但你從來沒有給我答案,你總是不斷引導我回答自己的問題。

實際上的諮商,心理師並不會直接告訴你你該怎麼做,
而是從旁引導讓你自己發現該怎麼做,因為該怎麼做,只有你自己能做決定。

心理師的專業又是什麼?

看完這本書之後,不僅讓我對「心理諮商」
從原本的抽象概念或是錯誤的想像,有了更具體的了解;
在閱讀了一次次的諮商過程後,更讓我明白「心理師」
所需具備的專業能力,遠遠不只是心理學專業知識這樣而已。例如,心理師還必須:

引導諮對方理解自己的情緒與釐清想法

蒼鷺:「你真正的感覺是怎樣?」

蛤蟆覺得很不安,便問:「你說的『感覺』到底是什麼意思?」

剛開始諮商的蛤蟆就跟很多人一樣,因為很少或從未正視自己的情緒,
也就很難用言語表達出來、或是真正釐清自己的想法。

當一個人長期否認自己的情緒,無論是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這結果就像截肢,
就如身體某個重要的部位被切掉,這個人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但是藉由蒼鷺傾聽並且不斷地提出問題刺激他的方式,
使得蛤蟆開始試著去察覺到自己的種種想法和感受,漸漸地…他學會探索與檢視自己

全心全意的關注與傾聽

蛤蟆先生在諮商的過程中說了這樣幾句話:

能夠把自己的經驗與故事,告訴另一個人而不會被嘲笑或批評,是多麼大的慰藉。
且最讓我高興的是,蒼鷺似乎真的從頭到尾都很有興趣。

諮商過程中最讓蛤蟆印象深刻的,是他能獲得蒼鷺完全的關注。
蛤蟆這才發現,自己這輩子從來沒有任何人如此全心全意專注在他身上…

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

在某一次的諮商,蒼鷺凝視著蛤蟆,他發現此時此刻,
蛤蟆的樣子、聲音都顯得很悲傷,連他的情緒也明顯像個悲傷的孩子。

蒼鷺靜靜坐著,嘗試走進蛤蟆的回憶,體驗他的悲傷,
這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這便是所謂的『同理心』

蛤蟆也感受到了,這無聲的支持與理解, 讓他從內心深處得到一份力量。

知道對方尚未準備好談論某話題

有一回,蛤蟆努力想抗拒蒼鷺說的話,講話越來越激動、語氣越來越強烈。
蒼鷺發現蛤蟆尚未準備好談論該話題,於是他這樣回應:

抱歉蛤蟆,讓你誤解了我的意思,顯然我沒表達清楚,
但因為你現在的防衛感較強烈,現在可能不適合進行分析,
我們先放下這件事,繼續其他的討論,稍後再回來談這件事好嗎?

送上書中米雪最喜歡的其中一段對話給大家

蛤蟆: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

蒼鷺:
若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好,我就不會做這一行了。
我並不是說情況一定能改善,但我可以向你保證,
你會擁有我百分之百全心全意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諮商是全心投入的。
如果我們倆都這樣一同努力,就可以期待正向的結果。
但歸根究柢,這一切還是取決於你自己。

作者丨出版社丨出版年月份丨譯者

作者 Robert de Board
譯者 張美惠
出版 三采文化
出版 2022/02

使用米雪的推廣連結購書

博客來:https://iorange.biz/2_wHm?uid1=blog&uid2=51
樂天KOBO:https://r10.to/huJjAr
讀墨READMOO:https://moo.im/a/58abnv

每一本書除了會有書籍介紹之外,
米雪也會一併整理出我認為非常值得大家一起學習的精華重點內容,
若看了米雪的介紹與重點整理而讓你想買書來閱讀,
希望大家可以使用米雪的推廣連結購書,鼓勵並支持米雪繼續產出 🙂